行业新闻

本土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在本土文学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转换并没那么容易。这种感受,无论对作者还是出版社来说都是如此。当文化交流愈加深入,如何让本土文学走向世界,也成为本次书展上中罗作家及出版界人士关心的话题。

 
    要有聪明的写作者
 
    “对于中国的作家来说,首先要做一个聪明的写作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说的聪明,是指作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写作资源是双足所站立的土地。这块土地24小时都在生长着人类社会独有的故事,并以独特的气质和独有的演进方式在行进。
 
    在曹文轩看来,任何忽视、忘却、拒绝的行为都是不聪明的。因为那片土地在形成转换中早已注定了他的精神和趣味。而仅仅如此,却仍旧不是最聪明的人。“那些双足坚定地立于这块土地,而眼睛却穿过滚滚风烟,眺望天地连接之处,眺望国家界碑之外的世界的作家才是最聪明的人。”他认为,在文学上最聪明的人会知道,生他养他的土地是他独特的写作资源,而他思考的问题却是全世界所共同的,主题是人类社会的。
 
    要有良好的翻译者
 
    能够让作品准确地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遇到良好的译者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诗歌的翻译,本身就充满复杂性。
 
    在既是诗人又是翻译者的西川看来,如果说过去讨论翻译仅仅是工具性的,而现在的翻译已经不限于此,翻译带给我们很多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诗人蓝蓝还记得,10年前,当她去委内瑞拉参加一个诗歌节的活动时,在当地看到了被翻译成外文的3位中国诗人的作品——李白、杜甫和毛泽东。像委内瑞拉一样,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中国的古代文学时期。他们对中国的想象,是建立在对古代中国的认识之上的。
 
    罗马尼亚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翻译家玛利亚·斯坦巴什罗什说,推广自己的文学,最重要的就是支持翻译家的工作。罗马尼亚的翻译工作,从1989到现在增长了50%。他认为,让更多专业人士来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翻译工作的开展。
 
    在蓝蓝看来,翻译家如何判断翻译作品真正的文学价值、受众的接受能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她说,如果翻译家能对中国当代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更多的东西呈现出来给大家,读者才会更加了解中国文学、中国诗歌更真实的情况。
 
    要有具慧眼的编写者
 
    在作家余华看来,翻译当然重要,可是出版社不出版,再好的译文也只能锁在抽屉里、存在硬盘中。
 
    《活着》(译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和《许三观卖血记》(译者安道Andrew Jones)上世纪90年代就翻译成了英文,可是在美国的出版社却不断碰壁。一位编辑还给余华写了信,问他:“为什么你小说中的人物只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去承担社会的责任?”余华意识到是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想试图说服他,却没有成功。直到2002年,余华遇到现在的编辑,才帮助他在兰登书屋站稳了脚跟。让余华感触深刻的是,让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出版社根本在于找到一位欣赏自己作品的编辑。
 
 
 
来源:新闻出版广电网